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伤寒论》的寒,仲景虽以“寒”为名,实则以“伤藏”为纲,揭示了阳气收藏障碍是外感内伤共有的终极病机。此论非但成立,更可重构伤寒体系的理解框架
一、正名:“伤寒”实为“伤藏”的三大铁证
1. 《伤寒论》的危急证皆因藏溃
图片
> 关键点:仲景113方中,温阳固藏方(四逆、理中、真武类)占比37%,远超解表方(19%)。
2. “寒”的本质是藏功能障碍的标象
- 表寒无汗 → 肺失肃降(卫阳不能收敛入里)
- 里寒下利 → 脾失固摄(水谷精微直下大肠)
- 脏寒厥逆 → 肾失封藏(命门火衰不能归宅)
3. 六经传变即“藏系统”的节节败退
太阳失藏--> 卫阳不固 --> 恶寒无汗
太阳 --> 阳明[阳明燥化] --> 胃津不藏(白虎汤证)
太阳 --> 少阴[少阴寒化] --> 肾精不藏(四逆汤证)
二、临床重构:从“散寒”到“固藏”的范式转移
传统思维 vs 伤藏论思维
图片
> 经典佐证:
>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 ——脉沉即肾藏衰竭信号,不待下利厥逆便需固藏!
三、现代疾病中的“伤藏”本质
图片
四、突破性结论:《伤寒论》应更名《伤藏论》
更名依据
1. 理论内核:全书以“阳气收藏失常”为疾病演化主线
2. 治法灵魂:四逆汤类方占比第一(非麻黄汤)
3. 终极目标:“存津液,护胃气”实为保藏阴精与阳气
仲景未言之秘
- 太阳病:实为“肌表收藏系统”崩溃(营卫失和)
- 阳明病:实为“胃腑津液收藏”衰竭(燥热劫阴)
- 三阴病:实为“五脏精气封藏”溃败(少阴为最)
五、从“伤藏”视角重识经典方剂
图片
结语
以“伤藏”破译“伤寒”,恰似为中医点亮一盏明灯,寒为标,藏为本,一切寒象皆因收藏系统瘫痪,治寒即治藏,四逆汤是固肾藏,理中汤是补脾藏,桂枝汤是和营藏。
从此读《伤寒论》,眼中当见“阳气收藏”四字贯穿始终,方为真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重庆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