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上午,第六届红叶季暨第四届广东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颁奖活动在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出版集团指导,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省乡村发展协会、帽峰山森林公园、羊城晚报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电影家协会、广东视窗、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宣传部、广东雪印集团、广东省文化学会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

以笔为媒,记录时代新貌
活动在帽峰山少年醒狮队的精彩表演中拉开帷幕。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介绍了本届征文大赛的开展情况和成果,展现了社会各界对讲好广东乡村振兴故事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本届征文来稿踊跃,佳作纷呈,作品覆盖地域广、视角多元、情感真挚,生动勾勒出一幅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整体而言,呈现出以下几大亮点——
格局宏大,彰显榜样力量。陈开枝的作品《学习文秀精神,培养更多有为青年》聚焦精神传承;郭小东教授深耕地方文化,以《英歌》系列著作展现了文化振兴的磅礴力量;吴树兰《日记》系列和廖达《广东雪印集团山蕉知青文化研学系列成果》,则分别从一线实践与产业融合角度,诠释了“贡献”二字的重量。他们的作品,可谓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叙事鲜活,扎根乡村沃土。大海《一线驻村手记:厚土乡情》《大山里的“拼命山娘”》,袁瑰秋《深爱这乡土——黎川“老班长警务队”的故事》,郭炫毅《00后青干:从泥泞小径到治理蓝图的知行探索》,徐朝阳《老支书圆梦新渔村》、李芳琪《青石阶前碧水湾——大学生“百千万工程”调研记》,张钰婧《关于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油茶产业发展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张伟超《藏在茶香里的光明路》、陈家麦《红遍中国的故事发生地——洞头岛走笔》,李芳琪《青石阶前碧水湾——大学生“百千万工程”调研记》,黄佩映《老界碑旁晒光伏:四会罗源振兴记》、伍庆松《篾骨镂云铸麟韵,纸衣叠彩焕新辉——一个“95后”与他的麒麟江湖》等获奖作品充满泥土气息,用真挚笔触记录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斗足迹,展现了生动的实践画卷。
视角创新,体现多元参与。大、中、小学师生踊跃参与,小学生作品《“荒地”变成“幸福场”》以童真视角观察家乡巨变;黄美娟《爱作梦之弦 韵谱乡教章——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成长与蜕变》,林博《数字经济赋能河南农业企业高质发展的路径探讨》,刘洁琳、陈静、薛咏心、陈超越《语润竹业兴乡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信宜竹编商业价值开发研究》,肖绮雯《畲韵新声——微综艺里的非遗传承实践》、李天锐《“银信载魂,青春传声”—— 侨批家国叙事的文本分析与融媒体传播路径实践创新研究报告》、张钰婧《关于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油茶产业发展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等最佳调研奖作品关注乡村教育、特殊群体等议题,展现深切人文关怀。
学理支撑,探索振兴路径。肖瓛瓛《把乡村孩子的教育植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上——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对乡村教育影响的调研报告》,周欣彤《社会变迁知觉视域下乡镇居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研究——以湛江市遂城镇为例》,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字赋能非遗,鹤舞振兴乡村——国家级非遗“三灶鹤舞”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调研报告》、陈俊好《蜜乡剪影》,孙凤山《“小伞”撑起致富大道——来自成都市大邑县羊肚菌产业的“五气”报告》等最佳调研奖与最佳课题奖作品将学术理论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数字赋能非遗”等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投稿超五千份,彰显文学价值
本届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投稿5000余份,最终70件作品脱颖而出,荣获各类奖项。
其中,全国扶贫状元、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的作品《学习文秀精神,培养更多有为青年》荣获特别荣誉奖。郭小东教授所著《中国潮阳英歌》《英歌36》,全国劳动模范、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吴树兰的《驻村日记》《进山日记》,以及廖达的《广东雪印集团山蕉知青文化研学系列成果》获得突出贡献奖。
成人组一等奖由大海(中山)的《一线驻村手记:厚土乡情》和袁瑰秋(广东公安文联)的《深爱这乡土——黎川“老长官警务队”的故事》摘得;中学生组一等奖获奖作品为杨彦童(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的《红荔飘香颂党恩》和刘凌硕(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的《碰撞》;小学生组一等奖则由易明毅(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的《“荒地”变成“幸福场”——走进爸爸参与建设的韶关岩前村》和杨妍熙(吴川市覃巴镇第三小学)的《乡村振兴的“幸福魔法”》获得。
此外,郝鹏飞的《海红飘香》等10件作品获最佳纪实奖;肖瓛瓛的《把乡村孩子的教育植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上——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对乡村教育影响的调研报告》等10件作品获最佳调研奖;林博的《数字经济赋能河南农业企业高质发展的路径探讨》等10件作品获最佳课题奖。
颁奖典礼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生动展现了乡村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届“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在此拉开帷幕,标志着书写南粤乡村新故事的征程再度启航。本届活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广东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南方+记者 戴雪晴
重庆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