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麦总去哪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江西水产科技》,科学养鱼。
男子在抚仙湖吃抗浪鱼你听说过抗浪鱼吗?我想估计是不太清楚的,毕竟这是一种分布相当狭窄的淡水鱼类,而且仅在云南地区较为知名。
不过对于专门拍摄视频的博主来说,这样冷门的信息就很适合作为题材了。7月18日的时候,百万粉丝博主“@麦总去哪吃”就来到了云南的抚仙湖想要品尝一下这种抗浪鱼。这种鱼看起来跟普通的白条鱼差别不大,但细看还是能够区分,抗浪鱼的吻部更尖细,背部是暗蓝色的,整体更细长;而白条鱼整体是亮银色的,相比之下较为粗短。
他表示这种鱼曾经非常高价,一公斤得卖到3000元!这个说法是得到了当地的一家有抗浪鱼卖的农家乐老板的认证的,在这个老板店里,现在的人工养殖抗浪鱼虽然便宜了很多,但依然需要600元一公斤!
展开剩余81%视频中抗浪鱼的烹饪方式相当简单,第一道就是直接将十几尾抗浪鱼完全不处理,不开膛,不破肚,直接丢进放着清水、香叶、姜片和葱段的铜锅中,就这么煮熟就结束了。博主品尝后表示非常鲜美,简直是鲜到掉眉毛了,然后肉也是相当嫩。我感觉描述得不太细致,好像很多鱼都可以这么形容。
第二道则是直接香煎,同样的不处理,直接煎熟就搞定,博主的评价是跟烧烤店的烧烤多春鱼差不多。
算是很涨见识的视频了,不过网友们的关键点还是在抗浪鱼的高价上了。大部分网友都觉得博主是“大冤种”,花那么好些钱吃这种看起来相当普通的鱼!还有人表示现在人工养殖的不过是150~200元一公斤,博主居然花了3倍价格买了!
不过这种“被骗”的戏码不就是视频的卖点之一吗?
什么是抗浪鱼?抗浪鱼的学名是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外形其实可以简单理解就是更细长,背部是暗蓝色的白条鱼,体型的差异也不大。其“抗浪鱼”的外号由来是因为它们独特的特性,鱇浪白鱼很喜欢逆着浪活动,在汹涌处活跃觅食,就像是在对抗水浪一般,因而得名。云南本地对其还有个接地气的称呼——“海蛆”。
它们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是浮游生物,但也会吃点别的能入口的各种东西,比如轮虫、鱼子、昆虫和藻类。繁殖能力也还行,雄性只需要一冬龄就能成熟,雌性需要二冬龄。它们每年有8~9个月的繁殖期,每次产下1000~5000枚卵。
繁殖能力虽不差,但可惜鱇浪白鱼的分布极其狭窄,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玉溪澄江抚仙湖,也就是说该湖的兴衰直接关系它们的死活,它们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也就相对比较弱了。
鱇浪白鱼跟滇池金线鲃、弓鱼、裂腹鱼并列云南四大名鱼,传说其被康熙帝尝后钦点为贡品,因而身价倍增。
曾经抗浪鱼曾占抚仙湖渔获量的60%以上,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它们开始面临灭顶之灾。先是生态入侵的威胁,星云湖引入的银鱼通过连通河道涌入抚仙湖,与抗浪鱼争夺食物与生态位;然后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密集丝网捕捞及“车水捕鱼”的滥用,致其野生种群崩溃,2003年时年产量不足1吨,被列为云南省保护动物。
数量稀少,没有人工养殖个体,而且本身就是“名鱼”,这使得它们的价格一度是水涨船高,虽然你大概在今天之前根本没听过它们,但是其在需求者眼中,确实曾是值得6000元一公斤的稀罕鱼类。
养殖技术的突破为挽救这一物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经过了多年研究,在1999年突破人工繁殖技术,通过铺设鹅卵石沙滩、悬挂棕片模拟出了鱇浪白鱼的产卵环境,成功实现规模化育苗。随着人工养殖规模扩大,抗浪鱼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
根据我搜索的到的数据,2023年招标苗种单价低至0.98元一尾,目前在澄江等地养殖塘口价已降至约280-300元一公斤,同时政府持续增殖放流,该种群现在恢复情况还不错。
堂口价本来就不低,被餐馆收购再卖给散客后价格翻倍,加价到600元其实也不算离谱,虽然我肯定是不会花这个钱的。
我感觉鱇浪白鱼现在这个价格依然是非常高,暂时还无法回归百姓餐桌。
网友们的嘲讽并非全无依据。在搜索引擎输入“抗浪鱼”,第一条自动联想还是“抗浪鱼为什么这么贵?”虽然人工养殖让价格慢慢回归理性,但大众认知却滞后于产业变革。游客们常被灌输“越贵越正宗”的观念,而且在景区吃本来就存在场景消费价值。
现阶段还是想办法把价格再打下来点吧,然后再提升一下知名度。
我实在不认为这种鱼是值得那么贵的物种,现在的高价也许是一种策略,目标客户是那些被高价吸引而来的人,但这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发布于:福建省重庆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